close

今天,

懷著一種朝聖的心情,到科博館細心閱讀達爾文。也許,物競天擇的演化論在今日,連國中生都耳熟能詳,大部分人也都覺得世間萬物本就該如此演化著;但,我著重的觀點在於他的成長與學習過程,是什麼樣的環境與學習方式成就他這樣一個改變人類思維方式的偉大科學家。其實,達爾文自小就不是一個乖乖牌的好學生,他常常蹺課,父親為了他而傷透腦筋;所幸,他不是生長在中華文化影響區,而是成長於十九世紀正朝氣蓬勃的大英帝國裡,再加上家境頗為富裕,於是給了他可以自由思維的空間。只是,如果今日許多不愛上課的學生以達爾文的例子來當蹺課的藉口是頗不恰當的。為何如此說呢?以下就針對達爾文的一生簡略的分成三個時期:

一、思維醞釀期:
綜觀這些改變世界歷史的人,他們的學習歷程大多不是循著正常課室學習而循序漸進的,如賈伯斯、比爾蓋茲、達爾文等,但這並不代表不學習就可以成就其一番事業,而是在這些卓越的心靈中,他們所認知的世界已超脫庸祿的世人所能及之處,也就是他們的心靈中早已有一些待思索與解決的學習主體正等著他們去探索,這也是他們不耐於課室學習的原因。然則,在他們的認知歷程中,都會有一位「認知師父」或「認知伙伴」與其相互激盪,這是一種「認知學徒制」的教育方式,也就是學習者跟隨該領域中的專家與其相互討論尋求並探索未知的領域;這對醉心於某些領域的學習者來說是進步最快的一種學習方式。

二、探索與驗證期:

接著,在改變達爾文的思想旅程中,搭上「小獵犬號」至南太平洋的旅程是其思想的探索與驗證期,一如普羅大眾常朗朗上口所說的:「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然而,讀萬卷書確應更勝於行萬里路!在達爾文之前,航行於東南太平洋諸小島間之船員不知凡幾,而為何唯獨達爾文對小島上的生物產生許多質疑?因為在其心靈中,早已存在許多待驗證與探索的問題!也就是他已帶著一副「有色的」眼鏡觀察世界,自然與一些「上船睡覺下船尿尿」的遊客和船員有著不一樣的體驗。其實,一直對行萬里路這件事有深深的質疑,身邊有許多號稱自助旅行的行家,每逢與他們談起旅行過的地方,除了得到某某東西好好吃,某某地方好漂亮好好玩之外,實在也聽不出有什麼差異性跟建設性。也許,這些自認為視野很廣的人只是在其情意的向度上得到抒發,否則,大哲學家康德一生從未離家超過三十哩,但他的「純粹理性批判」卻貫穿人類時空數千年,有誰敢說他的視野很窄呢?其實,如想要藉由旅行來拓展認知向度的視野,仍先需要踏踏實實的做學問,否則,不如在家用google_map來探索世界更能省去舟車勞頓之苦。再者,這裡牽涉到一個國家走向的問題,達爾文何其有幸生在一個執意擁抱海洋的大英帝國,稍微懂得軍事的人應該都知道,有能力控制蔚藍海洋的國家就能稱霸世界,這個道理英國人懂,美國人更徹底執行,難怪近代人類歷史走向都是由盎格魯薩克遜人所掌控。

 

三、省思與批判期:

這是決定達爾文一生成就的關鍵時期。而這也是近來台灣教育改革的主要努力方向,也就是希望教育的方式能由過去只是被動的「教學生知識」到讓學生主動的「建構」自己的知識體系,進而有論述與批判知識的能力。達爾文帶著全家移居到鄉間,將其五年來跟隨小獵犬號在東南太平洋所作的筆記開始整理。其實,在達爾文之前已有人提出類似演化觀點之理論,只是沒有人如達爾文般蒐集如此多的證據來支持其理論。達爾文是一個謹慎的人,他知道一旦其發表演化論後,將會挑戰甚至推翻當時人類的世界觀,尤其會威脅到神學的創世觀。然而,該理論終究深深衝擊著人類各知識領域。在社會學領域,黑格爾的辯證理論、馬克斯的唯物主義,在教育學領域,皮亞傑的發生認識論,似乎都可以看見演化論的影子,簡而言之,自達爾文以降,人類的哲學觀漸由靜態觀轉變為動態觀,姑且不論其對本體論的看法,其對知識論的觀點確實影響了近代人類的想法。

 

省思:

一、何其有幸能住在科博館附近,這幾年在科博館所吸收的科學知識比求學時代被胡亂填鴨的灌輸性知識更具系統,也許這種非制式的科學教育更適合一些類似我這種有學習障礙的怪ㄎㄚ!

二、這幾年的教改,底下其實包覆著建構主義的理論,然而,哲學論述在習慣行為主義的台灣人心中,是最沒有價值與被人瞧不起的,因為台灣人已習慣績效制度,不容許亦沒有能力讓學生做深入的批判思考,而教師之教學風格亦深受邏輯實證的影響而不自知,其實這幾年的教改最後只剩情意面的口號教改而無認知層面的思考教改,所以我們的學生只能比過去更拼命的背誦與計算,卻無法如達爾文般能做深度的思考與探究,也許這是整個台灣社會結構的問題,而不是搞個教改就能改變數千年來的觀念。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bunker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