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索與思考
科技本身不會帶來教與學的進步,唯有教師有能力將科技本身轉換為有意義的心智工具,才能幫助學生作有意義的學習。 西方社會的主導優勢,與其歸因於軍事硬體,不如歸因於他們的軍事基地就是實驗室,部隊就是腦力,士兵就是研究者與工程師。~~摘自「新戰爭論」

目前分類:軍事哲學 (3)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在上科學史哲時,心智漸被啟發,腦中千百年來的戰爭史漸被歸納成一些物件,將之整理成以下一些變項,企圖透過以下變項來分析與預測戰爭之勝負:
1.國力與國際政治:以人類四個波段之文明來探討一個國家之國力。
2.戰鬥力:這是一個最難界定的變項,也最難描述,但往往可以決定一場「戰爭層次」戰役之勝負。
3.氣象與地理地緣:包含天候、季節..........
4.軍事硬體設備:包含「創新程度」、「震懾力」、「適用性」.........

bunker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摘自舊部落格

楔子:眼看博士班就要開學了,有很長一段時間將無法再研讀最熱愛的軍事史書籍,趁現在還有一點時間,紀錄下一些自己對軍事史的想法。

對 歐洲人來說,第二次世界大戰始於西元一九三九年九月一日的德軍入侵波蘭。波蘭之役讓世人首度見識到德國「裝甲師」的威力,世上也多了一個所謂「閃擊戰」的 語彙。然而,就一個業餘的軍事歷史學家來說,該如何來評析這場凶猛短暫的戰役呢?一般人對這場戰役中最津津樂道的莫過於「裝甲之父」古德林所率領的裝甲師 快速挺進的景象,所以才會有「閃擊英雄古 德林」的說法。但是,如果就一位德國軍人的觀點來說,並沒有所謂「閃擊戰」這樣的戰法,所謂「閃擊」只是一個形容詞,形容德國軍隊的鐵蹄快速碾過波蘭平原 的景象;但為何德國人能在一九三九年打破當時軍事思想的窠臼,不再死守線性防禦與進攻的觀念呢?我們可以就許多面向來探討這樣的問題。就地理地緣關係來 說,德國位於歐洲中部,東邊自古以來就有「斯拉夫」民族的威脅,而在西邊,法國人與英國人的結盟更令日耳曼人如芒刺在背,在兩面受敵的長期壓力下,自然逼 迫日耳曼人思考如何在強敵環伺的情況下求生存。漸漸地,優秀的日耳曼軍事專家發現如果要在戰場求取勝利,他們必須先「快速」集中最好的部隊攻擊並擊垮其中 一個敵人,再「快速」將部隊轉移到反方向擊潰另一邊之敵人,在這樣的思維下,便演變出「強勢防禦」的概念,亦即與敵人交戰之目的,不在佔領對方之土地或長 久對峙以消耗敵人的抗敵意志,而是最好在一次會戰中盡力擊垮其有生戰力,使其喪失作戰之能量,讓自己無後顧之憂,再快速將自己之戰力轉移對抗另一邊之敵 人。在這樣的過程中,我們亦可發現,德國人必須要有非常優秀之參謀軍官,因為在戰場上最困難的事就是部隊的「運動」與「轉向」,而德國人一絲不苟的性格正 是生產出世界手屈一指參謀軍官的搖籃。而到了一次世界大戰,因為機槍的威力,使得想要尋求主力決戰的德國步兵停頓下來,此時雙方的高級軍事將領腦袋仍停頓 在「農業文明」的階段,忘了「工業文明」的到來已經造成戰場上「質」的變化,「步兵的意志」再堅強也勝不過機槍子彈的威力,於是雙方開始尋求突破之道 <<待續中>>


bunker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美國老爸又來了,這次一樣又是為了台灣的選舉,真是辛苦你們了!每四年就要來一次,真是累人。這次從日本神奈川縣的橫須賀港來了兩艘超強的航母,依序是小鷹號和尼米茲號,監控了整個東南沿海。有時想想,中華民族真是悲哀,內鬥了兩千年,到現在還在打,大家在自己的人民前面,都用一種神聖不可侵犯的口氣警告對方不得如何如何,說穿了,只是會叫的紙老虎,海峽兩岸在美國人的航空母艦前都乖得像一隻貓,有種你去惹美國航母看看,保證你還沒看見一個美國人前就被打爛了,中華人種啊!你何時才能學會尊重別人不同的想法,你何時才能學會跟意見不同的人暨競爭又合作,尤其當對方又同屬中華人種時,這支被蚩尤詛咒了兩千年的民族,何時才能和平共處呢?
小鷹號由日本橫須賀港奔赴台灣東部海岸路線圖
拜託這幾天要在此海釣的釣友拍幾張美國航母的照片貼上來分享


bunker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