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索與思考
科技本身不會帶來教與學的進步,唯有教師有能力將科技本身轉換為有意義的心智工具,才能幫助學生作有意義的學習。 西方社會的主導優勢,與其歸因於軍事硬體,不如歸因於他們的軍事基地就是實驗室,部隊就是腦力,士兵就是研究者與工程師。~~摘自「新戰爭論」

目前分類:學習科技 (2)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今天,

懷著一種朝聖的心情,到科博館細心閱讀達爾文。也許,物競天擇的演化論在今日,連國中生都耳熟能詳,大部分人也都覺得世間萬物本就該如此演化著;但,我著重的觀點在於他的成長與學習過程,是什麼樣的環境與學習方式成就他這樣一個改變人類思維方式的偉大科學家。其實,達爾文自小就不是一個乖乖牌的好學生,他常常蹺課,父親為了他而傷透腦筋;所幸,他不是生長在中華文化影響區,而是成長於十九世紀正朝氣蓬勃的大英帝國裡,再加上家境頗為富裕,於是給了他可以自由思維的空間。只是,如果今日許多不愛上課的學生以達爾文的例子來當蹺課的藉口是頗不恰當的。為何如此說呢?以下就針對達爾文的一生簡略的分成三個時期:

一、思維醞釀期:
綜觀這些改變世界歷史的人,他們的學習歷程大多不是循著正常課室學習而循序漸進的,如賈伯斯、比爾蓋茲、達爾文等,但這並不代表不學習就可以成就其一番事業,而是在這些卓越的心靈中,他們所認知的世界已超脫庸祿的世人所能及之處,也就是他們的心靈中早已有一些待思索與解決的學習主體正等著他們去探索,這也是他們不耐於課室學習的原因。然則,在他們的認知歷程中,都會有一位「認知師父」或「認知伙伴」與其相互激盪,這是一種「認知學徒制」的教育方式,也就是學習者跟隨該領域中的專家與其相互討論尋求並探索未知的領域;這對醉心於某些領域的學習者來說是進步最快的一種學習方式。

二、探索與驗證期:

bunker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該篇文章轉載自自己之舊部落格,主要在探討資訊科技如何「真正且有意義的」協助教學:

在課室之教與學中,不論教師實 施任何教學方法或教學策略,其最終目的皆在希望所有學生能做到「有意義之學習」。近十幾年來,「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之目的亦在於此。然而,何謂有意義的學 習呢?依據Jonassen(2003)於Learning to solve problems with technology一書中所述:
1、    有意義的學習是需要學習者主動的(Manipulative/Observant)
2、    有意義的學習是有強烈意圖的(Reflective/Regulatory)
3、    有意義的學習是學習者建構出來的(Articulative/Reflective)

bunker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